中共四中全会精神下基层丨哈尔滨工业大学“卫星楼”“小课堂”里有“新教案”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中共四中全会精神下基层丨哈尔滨工业大学“卫星楼”“小课堂”里有“新教案”
2025年11月16日 09:2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哈尔滨11月14日电标题:哈尔滨工业大学“卫星建设”“小课堂”出“新教案”。在这里,怀揣航天梦想的新一代可以拥有一辆独特的卡车并起飞: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大大小小的卫星班。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制定了“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培养”的部署,强调要““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协同育人”、“培养最优秀的创新人才”。这一国家战略明确地践行在科技创新这片沃土上。当我走进小卫星课堂时,一份特殊的“新教案”出现在纸上,单位“减”了,内容“加”了。课堂搬到了车间卫星,高级老师又增加了一位模范总工程师。评价学生的不仅是考试成绩,还看是否有能力。近日,2022级小卫星班班长姚尊浩老师和同学们利用“新系统蜂窝卫星项目”自主创新卫星电磁仿真方法,探索巨型卫星星座运维新架构,荣获法制金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文化创作组。培养计划方面,毕业所需学分由之前的160分减少至146分。这是为科学研究的“减法”背后留有“加法”的空间。 “新的培训计划消除了以往课程的重复内容,为科研和实践留出更多时间。”姚尊浩说。虽然上课时间减少了,但课程的“含金量”却增加了。 “更新一门经典课程,我们的教育内容紧跟国家战略和科技进步。”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副院长王小刚表示,小卫星班作为航天人才培养的“特区”,自成立以来就打破常规,实行科教融合。讲师翻译研究发现gs融入教育内容,课程体系保持快速迭代。 “‘航天工程前沿技术’课实际上是由八位教授轮流授课。”2023级小卫星班的学生胡杨海对此印象深刻,从导弹技术到载人航天工程,从卫星发射到智能制导,“这种由校内导师和公司顶尖工程师组成的讲座式教育,让你从一开始就接触到了航天前沿。”在小卫星班,最好的“材教”不是模型,而是一颗真正升空的卫星,工学院汇聚了各领域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成为我国大学生自主研制微纳卫星的先驱,由学生自主研制的超平面圆盘卫星“紫丁香三号”即将升空。启动仪式上,航空航天学院2024级博士生李安康是小卫星班的第一位学生。丁香三号卫星的结构设计过程中,有一个部件被损坏。我当时的第一个想法是:“让我们修复它并继续使用它。”但导师郭金生却淡淡地说:“那得改了。书本上。”在哈尔滨松北区的卫星车间,2024级硕士生管琪还记得夜以继日地研发丁香三号对接捕获机构。“从模型设计到地面测试再到迭代,一个人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完成。”当看到自己设计的实物最终上天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大学教育过程:新生接触四足机器人等基础项目,二年级学生搭建无人机控制平台,三年级学生可以深度参与导师的研究小组并获得展示致力于前沿领域。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高水平自主科学技术、加快自力更生”达成重要共识。我们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优化创新人才发展生态,把前沿科技成果融入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练技能,培养敢想敢干、敢打硬仗的青年人才。 “我们不仅教学生如何制作卫星,还教他们让‘真正的科学研究’成长起来,为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发展做出贡献。”哈尔滨工业大学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创新工作室教授吴帆说。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沉毅表示当前形势正在发生变化,教育、科技、人力资源一体化发展日益受到重视。
(编辑:苗苏)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