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不花钱,如何把“不安全的住房”变成“好住房”?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政府不花钱,如何把“不安全的住房”变成“好住房”?
2025年11月1日 09:5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广州10月31日电 问:如果政府不投入大量资金,如何将“无忧房”变成“好房”?新华社记者李坤金、毛欣在广州中心城区越秀区虹桥街上停下来。在那里,新落成的红砖灰瓦四层楼房“虹桥小十路”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记者近日调查发现,这座现代简约的建筑,底层是舒适的商店,二至四楼是明亮、干净、有独立卫生间的公寓。我们还设计和规划公共空间,如健身房、森服务站幼儿园和日托中心,很受年轻人的欢迎。不久前,我们面前的“好房子”是17栋建于1960年至1980年间的老房子,大部分是丙、丁级老房子。巷子最窄处不到2.5米,救护车和消防员很难通过。平均每户10平方米以上的房屋不仅老旧,而且采光也很差。它们“挨家挨户”、“从墙到墙”分布。每次台风袭来,居民们都担心会出事。没有发生强拆,没有大规模拆建,更没有大额财政投入。从今年4月开工到今年10月竣工,该项目仅用了六个月时间就实现了从“堪忧房”到“优质房”的转变。这个微观更新的成功故事反映了城市治理的根本性转变逐渐发生。十年前,推土机和塔式起重机是中国城市的“标配”。如今,“绣花针”正在精心编织着古都的复兴。记者了解到,多年来,当地居民对房屋进行翻修的愿望一直很强烈,但一直在纠结由谁来翻修、如何翻修。虹桥地块将于2023年7月启动。将成立专门工作组,领导土地所有者代表、当地社区代表、项目设计团队和其他成员之间的调查和谈判。为提高企业和市民参与意愿,广州市于2024年6月出台“地上建筑规模增量原则上不超过30%”等城市更新新规,以“放宽”“连续小规模”老龄住房自愿改造,释放政策红利。该项目重点关注扩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空间,着力补足社区短板,提高民生保障。中国城市发展的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大规模增量扩张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提高库存质量和效率是一个关键问题。此前,在“土地财政”模式下,政府的角色类似于“土地管理者”或“开发商”。在小池虹桥公路项目中,政府不再包办一切。而是搭建平台、制定规则、促进多方协作、动员少量金融融资、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实现区域整体价值提升。 “将17栋老房子改造成综合楼,不仅是物理上的整合,更是机械上的创新。”越秀地书记郭浩宇严党委表示,目前城市建设正进入整治转型阶段,先从“加大资金投入”和“修炼内功”入手。 “从‘存量优化’、‘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必须走‘原拆原建’、‘微改造’等可持续发展道路,逐步提升老城区品质。如何解决老旧住宅改造最难的资金问题?——越秀区采取了居民捐一点、企业投入一点的融资模式,由私人住宅居民出资完成改造每平方米成本约4400元,改造后,国有企业将以“地产与租赁一体化”的形式运营。预计年收入13.7万元,街道组走访各户,与各户交谈。解读相关政策成为街头的一项重要工作。届时,我们将充分听取居民的声音,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再做出最终决定。街道也容忍两户住宅。对两户住宅进行了一些小改进,以达到最大程度的一致性。如何解决复杂的权属矛盾和老房彻底改造的困难? ——该项目创新性地采用“统一设计、统一产权、统一审批”的模式,并已获得国家批准。奇贝修有限公司作为实施主体,协调推进不同业主房屋的整体改造。如何解决困扰城市中心居民的建设问题? ——该项目采用BMC钢结构模块化建筑技术,有56个建筑模块在现场预制和组装。施工工期也将缩短约60%。规划设计专家还提出了“六米长廊特许权”方案,解决消防通道延伸的需要。针对照明问题,政府将充分尊重专家的意见,坚决推进规划的实施。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会有解决方案。萧先生的实践表明,只有完善协商沟通机制,才能在复杂的利益格局中凝聚共识。只有灵活调整政策,才能把理念转化为行动和实践。只有局部改变,古城复兴才能“由一处到另一处”逐步进行。换句话说,政府必须推动城市更新。我们敏锐地意识到,我们的角色正在从建设“组织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平台建设者、利益调节者”。最重要的是要扎根谦虚,适应现实变化,创新治理方式,以勤奋和努力回应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编辑:马长彦)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